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化保护原理与实践推荐:本书通过分析当今信息安全的严峻形势以及其重要特性,并结合我国信息系统等级化的管理历程,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全新的等级化保护体系。首先明确了等级保护的体系构建,包括其整体结构以及各模块内容,接着对等级保护对象进行了相应的明确,包括对象框架,对象模型以及对象的分类等特性,然后从策略体系,技术体系,运作体系这三方面对等级化的内容进行明确与划分。

等级保护是我们国家的基本网络安全制度、基本国策,也是一套完整和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。遵循等级保护相关标准开始安全建设是目前企事业单位的普遍要求,也是国家关键信息基础措施保护的基本要求。等级保护定级标准是针对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的一种定级标准,一般分为5个级别。通用标准如下:等保2.0定级标准有时候行业主管部门为了方便大家开展等保等级工作,也有更为具体的定级指南,例如对于学校网站安全等级评定,可以参考《教育行业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指南》。

等级保护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、社会稳定、经济秩序和公共利益等方面的重要程度以及风险威胁、安全需求、安全成本等因素,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安全保护等级,并采取相应等级的安全保护技术、管理措施,以保障信息系统安全和信息安全。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对象主要包括:信息系统、通信网络设施和数据资源等。

等级保护分为五个级别: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备案办理流程:一步:定级;(定级是等级保护的首要环节)二步:备案;(备案是等级保护的核心)三步:建设整改;(建设整改是等级保护工作落实的关键)四步:等级测评;(等级测评是评价安全保护状况的方法)五步:监督检查。2019年,等保2.0相关的《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、《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》、《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》等国家标准正式发布,并于201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,我国也正式迈入等保2.0时代。
3、等级保护2.0国家标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》2.0国家标准发布,其中关于企业数据保护有以下要求:应提供重要数据的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能力;应提供异地数据备份功能,利用通信网络能将重要数据定时批量传送至备用场地,应识别需要定期备份的重要业务信息、系统数据及软件系统等;应规定备份信息的备份方式、备份频度、存储介质、保质期等;应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数据对系统运行的影响,制定数据的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,备份程序和恢复程序等。